摘要

基于城镇规模实力、经济水平、“四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协同、设施保障及环境宜居5个方面构建城镇中心性强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修正引力模型、地理探测器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网络联系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城镇体系等级结构整体呈现出顶端核心城市数量最少,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次中心城市以及地方性中心城市数量较多,底部地方性一般城市数量较少的“纺锤形”结构.其中,顶端与中部的城市对区际联动发展分别起着引领和支撑作用.(2)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次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市、地方性一般城市为辐射带的放射状结构.其中,各等级城市分别以“人字形”“弧形”“凹陷形”“M形”等模式共同推动着示范区向外扩展.(3)城镇体系网络联系整体呈现出少强多弱的“金字塔”结构,经济实力和交通距离是影响其联系强弱的主要原因.此外,从网络联系密集程度看,以运城市区和三门峡市区为顶点的东南部区域密集程度最大;以临汾市区为顶点的北部区域、韩城市为顶点的中部区域密集程度次之;以渭南市区为顶点的西南部区域及以侯马市为顶点的中部区域密集程度最小.(4)城镇体系网络联系局部呈现东南、西南、中部和北部4个组团,在各组团中核心节点、“中介”节点及网络联系效益具有差异性.(5)从影响因素看,主要解释力因子为行政区等级、经济活力、科研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以及交通可达性,分别表现出核心引领、关键支撑、活力驱动以及基础性引导作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