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五段中粗晶白云岩成因及成岩演化

作者:钟寿康; 李凌*; 谭秀成; 孙健; 王利超; 黄道军; 侯云东; 董少峰; 包洪平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7(06): 691-710.

摘要

中粗晶白云石因晶体内外结构的差异,常作为白云岩成因机理、表征成岩流体演化及恢复元素迁移规律等研究的重要载体。通过岩石学、阴极发光及相关地球化学测试,综合开展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奥陶统马家沟组第五段中粗晶白云岩成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粗晶白云岩是在大规模发育泥粉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的基础上局部发育,具有晶粒粗大、阴极发光下见环带结构、晶粒间充填萤石和石英等特征。相比于其他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具有Fe、Mn含量最高,Na、Sr含量最低,δEu负异常,δ18O值强烈负偏等特征。认为中粗晶白云岩是在早期白云岩化流体和大气淡水改造的基础上,在埋藏阶段受第三期次流体改造而发生重结晶作用。阴极发光与电子探针测试显示中粗晶白云石晶体具有内外结构、成分的差异,推测重结晶过程先是由微晶白云石发生结构调整,形成内部暗红色核心,该过程以大量Fe、Mn进入晶格置换出Mg为特征,随后白云石外围亮红色环边沉淀,但仍伴有少量Fe、Mn进入晶格。结合成岩演化历程,认为中粗晶白云岩是经历早期白云岩化—大气淡水淋滤—二次埋藏重结晶—深埋藏溶蚀等一系列成岩作用的终端产物,并在成岩演化过程中伴随有Fe-Mn含量及Mn/Sr持续增大、Sr含量持续减少、Na含量则先增大再减小等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规律。

  • 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