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及CT血管造影检查评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6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血清学检查和CT血管造影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分别行药物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观察指标:(1)临床特征。(2)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3)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①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位置(主干、非主干)以及远端分支显影情况;②间接征象如肠壁增厚,肠管扩张合并积液、积气,肠壁积气。(4)治疗及预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法检验。结果(1)临床特征:26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中,肠缺血6例,部分肠坏死8例,长段肠坏死12例(其中术后短肠综合征5例、全小肠坏死及部分结肠坏死7例)。6例肠缺血患者,确诊前症状持续时间为(1.7±0.8)d。8例部分肠坏死患者,确诊前症状持续时间为(2.1±1.1)d。12例长段肠坏死患者,确诊前症状持续时间为(1.5±0.7)d,3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7,P>0.05)。(2)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肠缺血、部分肠坏死、长段肠坏死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分别为68 U/L(5086 U/L)、98 U/L(54244 U/L)、300 U/L(40873 U/L),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32,P<0.05)。肠缺血患者与长段肠坏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21,P<0.05)。部分肠坏死患者分别与肠缺血、长段肠坏死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1.53,2.07,P>0.05)。(3)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①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或非主干栓塞、远端分支显影情况:13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呈低密度影,伴远端分支动脉不显影,其中肠缺血1例,部分肠坏死1例,长段肠坏死11例。8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呈低密度影,伴远端分支动脉显影,其中肠缺血3例,部分肠坏死4例,长段肠坏死1例。2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非主干栓塞呈低密度影,伴远端分支动脉不显影,均为部分肠坏死。3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非主干栓塞呈低密度影,伴远端分支动脉显影,其中肠缺血2例,部分肠坏死1例。②间接征象:5例患者肠壁增厚,其中部分肠坏死3例,长段肠坏死2例。17例患者肠道扩张伴积气、积液,局部肠管内可见气液平,其中肠缺血2例,部分肠坏死5例,长段肠坏死10例。2例患者肠壁积气,呈肠壁气泡影,均为长段肠坏死。(4)治疗及预后:6例肠缺血患者,其中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其余5例行低分子肝素抗凝、前列地尔扩血管等治疗。8例部分肠坏死患者,行坏死肠管切除术。12例长段肠坏死患者中,5例术后短肠综合征行坏死肠管切除术,术后联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上述患者均经对症支持和手术治疗好转出院。12例长段肠坏死患者中,7例全小肠坏死及部分结肠坏死仅行剖腹探查,短期内死亡。结论肌酸激酶明显升高及CT血管造影检查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伴远端分支不显影,预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短期不良预后。
-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