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指标对于颅脑创伤患者住院病死率的预测价值

作者:赵剑斓; 袁强; 吴惺; 虞剑; 杜倬婴; 孙一睿; 吴雪海; 胡锦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 34(02): 134-138.
DOI: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8.02.006

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TBI)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以及评估凝血指标对TB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04年12月至201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 319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凝血指标。根据是否纳入凝血指标分别建立两种住院病死率的预测模型:模型A涵盖基本预测因子,包括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瞳孔反应、损伤类型、血红蛋白及血糖水平等;模型B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凝血功能检测的相关结果。对两种预测模型进行内部与外部验证。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通过Hosmer-Lemeshow(H-L)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校准度。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 319例TBI患者,其中432例(18.63%)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TBI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与患者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影响TBI患者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包括:血小板计数偏低(<100×109/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5、凝血酶原时间(PT)>14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6 s、D-二聚体>5 mg/L和纤维蛋白原<1.5 g/L(均P<0.05)。年龄、瞳孔对光反应、GCS评分、是否合并硬膜外血肿、血糖水平、INR>1.25以及APTT>36s是影响TB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模型外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A和B均有良好的区分度(A:c=0.868;B:c=0.875)。但模型B的校准度(H-L检验,P=0.152)较模型A更好(H-L检验,P=0.046)。结论凝血指标是TB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凝血指标对患者住院死亡风险进行预测能增加预测的校准度,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