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改良预防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侧方成角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立泰; 杨毅; 刘浩*; 王贝宇; 邓宇骁; 丁琛; 龚全; 李涛
来源:中国骨伤, 2018, 31(11): 1049-1053.
DOI:10.3969/j.issn.1003-0034.2018.11.013

摘要

目的:探讨通过切口改良来预防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脊柱侧方的成角。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纳入40例在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患者进行研究,40例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7~68(39.5±14.9)岁。高处坠落28例,重物砸伤9例,车祸伤3例。L1椎35例,L2椎4例,L3椎1例。骨折椎体AO分型:全部为A型爆裂骨折。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例,C级10例,D级15例,E级9例。内固定材料全部为ANTERIOR(美敦力公司)。患者分为两组:切口改良组(切口方向和切口平面)和常规切口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骨折节段的冠状面Cobb角,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进行分析。结果:切口改良组术前冠状面Cobb角为(1.20±3.26)°,术后为(2.16±3.55)°;常规切口组术前为(1.22±4.42)°,术后为(3.91±3.78)°。两组术前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切口改良组患者术后没有出现5°以上的侧方成角,而常规切口组出现6例5°~10°的侧方成角,两组患者术后5°以上侧方成角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近端的2枚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远端的2枚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方向和平面的改进可以有效地预防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发生。

  • 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