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冠心病伴高血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94例冠心病伴高血压行PCI术患者病历资料,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2组,按纳排标准,最终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51例。2组冠心病患者均接受二级预防常规药物治疗,此外,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口服贝那普利和沙库巴曲缬沙坦钠。2组所有患者均接受6个月的连续服药治疗,并完成治疗后30 d及6个月的随访。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不良反应,以及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住院和病死率。结果 治疗后6个月时,观察组LVEDD与对照组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P<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LVEF(54.96%±7.34%)比对照组(52.91%±4.17%)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T-proBNP浓度均较治疗前水平大幅下降,在治疗30 d时观察组(315.92 ng/L)较对照组(672.65 ng/L)明显降低(P<0.05),且持续至治疗后6个月(312.71 ng/L比519.70 ng/L,P<0.05)。观察组的SPB[(107.24±4.08)mmHg](1 mmHg=0.133 kPa)较对照组[(112.12±5.97)mmHg]在30 d时有明显下降(P<0.05),且持续至6个月[(107.98±4.254)mmHg比(112.07±5.6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DPB[(66.31±3.50)mmHg]较对照组[(70.37±4.76)mmHg]在30 d时有明显下降(P<0.05),且持续至6个月[(66.04±3.67)mmHg比(69.51±4.1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e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15.69%(8/51)比37.21%(1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再次心肌梗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观察到不良安全事件(低血压、高钾血症、肾功能恶化或血管性水肿)。结论 与贝那普利相比较,冠心病伴高血压患者PCI术后早期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能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心衰再住院率。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