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人对“桃源”意象的受容

作者:韩燕; 文偲荇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 43(04): 37-40.
DOI:10.16336/j.cnki.cn43-1459/z.2022.04.002

摘要

由陶渊明《桃花源记》而始的“桃源”意象,诞生后不久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并且随着其含义日益发展成熟,逐渐凝练为表示“超世”与“隐遁”的两种主要文学意象。深受汉文学熏陶的古代韩国对此进行了接受和再创作,吸收了表示“超世”和“隐遁”意象的同时,也形成了三种结合本土的新文学意象。在解读陈澕、李仁老、金克己、申叔舟、李垲、刘希庆、李奎报、申钦、丁若镛、朴堧、李穑等十一位文人含有桃源意象典型作品的基础上,对古代朝鲜半岛对于桃源意象的受容情况进行大致概括分析,了解其对于桃源意象的理解与接受不同于中国的差异所在,由此揭开后世流变三种新意象的形成原因。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