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治疗方法的改进及其疗效。方法 90例胸、腰椎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采用单双数法分成两组:A组(45例)术前在PACS系统上对骨折椎体及其附近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并设计经皮椎弓根旁的穿刺路径,术中采用该路径进行穿刺操作。B组(45例)采用常规的经皮椎弓根穿刺路径,穿刺成功后均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式(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手术后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下降情况。结果 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方面少于B组;A组患者骨水泥在伤椎内的分布更居中、对称,骨水泥渗漏情况也明显减少,与B组比较差异均显著;术后A组患者的VAS降低更加明显,但与B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行PKP治疗时,采用经皮椎弓根旁的穿刺路径能够将穿刺针头置入更加理想的位置;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减少骨水泥渗漏等方面均优于常规的经皮椎弓根穿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