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软性内镜与硬性内镜在不同形态窦道型慢性创面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9年1月1日—12月23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创面修复中心收治4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窦道型慢性创面患者, 其中男、女各23例, 年龄18~81(48±21)岁。入院时, 行CT造影及三维重建了解创面窦道形态并分类, 记录"CT造影检查测得的创面窦道长度"(下称参考长度);分别采用硬性内镜和软性内镜检查并测量创面窦道长度。将含明显弯曲、无明显弯曲窦道的创面分别归入曲线组、直线组, 计算各组创面中软性内镜或硬性内镜检查测得的"创面窦道长度与参考长度的偏差率"(下称长度偏差率), 比较各组创面中软性内镜与硬性内镜检查测得的长度偏差率及二者与参考长度偏差率(0)之间的差异。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CT造影及三维重建显示, 本组患者创面窦道形态分为管状(36/46)、片状(4/46)、棒槌状(4/46)、不规则状(2/46)4种, 其中, 管状进一步分为I型(23/36)、L型(4/36)和Y型(9/36)。含I型管状、片状和棒槌状窦道的创面归为直线组(31/46), 含Y型管状、L型管状和不规则状窦道的创面归为曲线组(15/46)。在直线组中, 硬性内镜、软性内镜检查测得的长度偏差率均为0。在曲线组中, 软性内镜检查测得的长度偏差率为0(0, 0.58%), 明显低于硬性内镜检查测得的41.18%(31.68%, 48.41%), Z=-3.408, P<0.01;硬性内镜检查测得的长度偏差率(40±19)%明显高于参考长度偏差率(t=8.343, P<0.01), 软性内镜检查测得的长度偏差率与参考长度偏差率相近(Z=-1.342, P>0.05)。结论相较于硬性内镜, 软性内镜在窦道型慢性创面的临床检查中能更大范围地观察该类创面的内部特征, 尤其是对于弯曲型窦道型慢性创面的探查具有明显优势, 这种方法的推广将有利于窦道型慢性创面的诊断及治疗。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