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长江中游是旱涝灾害频发区,但人们对该地区的古水文变化规律了解得很少.基于长江中游地区的大九湖泥炭沉积和清江和尚洞石笋研究,综合集成4个古水文代用指标,重建了本地区13ka以来的古水文,探讨其变化规律,识别出持续时间达千年以上的3个长时间尺度的较干时期(11.710.7ka BP、6.45.5ka BP、4.03.0ka BP)和3个长时间尺度的湿润期(13.011.7ka BP、8.76.4ka BP、3.01.7ka BP).其中,8.76.4ka BP的长时间湿润期可能具有大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特点(全新世大暖期),对应于以定居的村落为规模的水稻种植发展.随后的6.45.5ka BP的长时间较干时期也具有大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特点,对应地出现了复杂的、具有国家性质的社会.长时间的湿润期之前或之后出现了长时间较干时期.此外,还识别出5个短时间尺度的较干时期(9.89.2ka BP、9.08.7ka BP、5.04.2ka BP、1.71.1ka BP、0.70.0ka BP)与5个短时间尺度的湿润期(10.79.8ka BP、9.29.0ka BP、5.55.0ka BP、4.24.0ka BP、1.10.7ka BP).长江中游地区大部分较干时期表现出暖干的特点,这与北方的冷干现象不同.同时,湿润气候既可以出现在温暖时期,也可以出现在寒冷时期,水热配置存在不稳定性.尽管古温度与古水文的关系比较复杂,但当温度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时,长江中游地区的干旱程度加剧.长江中游古水文对古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 单位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