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与缬沙坦治疗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我院接受缬沙坦治疗的持续性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共82例。收集年龄、性别、体重及入院时心功能指标,并检测分析ACE I/D、G2350A基因多态性,比较不同位点基因分型与缬沙坦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随着治疗后随访时间的延长,ACE I/D基因中DD、II基因型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下降(P<0.05)。与ACE ID型、DD型比较,II型治疗后9、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显著升高(P<0.05);ACE G2350A基因中GG、GA基因型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下降(P<0.05)。与ACE GG型、GA型比较,AA型治疗后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显著升高(P<0.05)。与复发患者比较,未复发患者心功能、LVEF、BNP以及ACE G2350A基因中AA基因型比例和I/D基因中II基因比例明显升高,SBP明显下降(P<0.05)。BNP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心功能分级(Ⅱ级)、I/D位点基因分型(II)、G2350A位点基因分型(AA)则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ACE I/D基因和G2350A基因多态性与缬沙坦治疗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疗效密切相关,且2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协同作用,可为个性化临床用药方案的确定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