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弗里德里希的《雾海上的旅人》以对风景和肖像的"双重否定"打破西方绘画传统,是19世纪"新艺术"中意味深长的里程碑。本文借助谢林的自然哲学、施莱尔马赫的浪漫主义神学、诺瓦利斯的文艺思想以及弗里德里希本人的创作理念,剖析其艺术风格。无论是出于宗教目的还是哲学诉求,某种意义上的自发性、超越性以及神圣性在弗里德里希的时代被重铸进曾被视为巨型机器的自然之中;重新认识的自然又给予人探索及反思自身存在意义的契机。这一双向的变革进程在弗里德里希《旅人》的画框里定格。将弗里德里希出离历史的整体风格纳入中国山水画的阐释语境进行比较研究,使其艺术成就在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的标签之外具有更丰富的意味。从罗兰、苏立文、埃尔金斯、方闻等学者的写作中可见,跨文化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非对称性现象在艺术与美学领域更加显著。解决非对称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开放阐释语境,即在阐释语境自觉的前提下,允许多重可替代性的讲述并存;此外亦需提倡更为积极的比较观念,正视比较的创造性价值。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