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以百灵庙镇为例,基于空间叙事视角,通过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利用GIS技术,挖掘内蒙古中部地区依托寺庙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并揭示背后的历史、文化及社会逻辑。结果表明:内蒙古中部地区依托寺庙的传统聚落经历了萌芽期、扩张期及成熟期3个阶段的重构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1)萌芽期,聚落空间属于宗教传统规约下等级森严且贴合自然的神圣空间,符合藏传佛教理念的寺庙建筑群是聚落建筑的主体,整个聚落空间形态是统治阶层表达宗教意愿、实现政治抱负的外在表征。(2)扩张期,聚落空间转变为移民自下而上建构的无序均质的世俗空间。高密度晋风房屋建筑和院落,以及嵌套在建筑中的廊道和空间节点成为聚落的基本空间要素,其空间组织模式是走西口移民个体需求、自我价值及地缘关系在地方社会文化实践中建构的结果,也是晋文化主流化的外在表征。(3)成熟期,聚落空间是围绕土地价值布局的城镇化土地利用空间,格网化道路、现代化楼房、封闭式小区及开敞空间等全新的景观序列有序组织,成为地方政府追求现代文明和展现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