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地区316例职业性氢氟酸灼伤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田鹏飞; 张建芬; 胡祖良; 张元海; 叶春江; 倪良方
来源: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8, 35(06): 578-581.
DOI:10.13213/j.cnki.jeom.2018.17631

摘要

[目的]研究浙西地区职业性氢氟酸灼伤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调查2004年1月—2016年12月浙江衢化医院烧伤科和眼科收治的316例职业性氢氟酸灼伤住院病例,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企业特征和发病特征等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并比较化工企业和非化工企业病例灼伤部位和中毒程度的分布差异。[结果]2004—2016年浙西地区职业性氢氟酸灼伤的病例数有逐年上升趋势。3050岁年龄段病例比例最高(64.9%)。半数以上(53.8%)病例来源于氟化工企业,装卸与运输、金属铸造、玻璃和水晶加工等非化工企业也占较高比例(46.2%)。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较高(64.2%)。病例中,64.2%未穿戴有效防护用品,32.9%防护用品破损或穿戴不到位,2.9%穿戴沾有氢氟酸的防护用品。绝大多数是小面积灼伤,化工企业病例的灼伤部位常见于头面颈部(27.9%)、臂部和腿部(19.5%),非化工企业则以手部(24.0%)多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95,P<0.01)。化工企业中毒严重程度与非化工企业相比,总体上更为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70,P<0.01)。[结论]氟化工企业的氢氟酸灼伤发生率高于非氟化工企业,建议加强高危职业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教育和防护用品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