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手术治疗中龈下菌斑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8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收治的选择种植体修复治疗的牙缺失患者84例,根据是否存在慢性牙周炎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存在慢性牙周炎) 44例种植49颗牙,对照组(不存在慢性牙周炎) 40例种植53颗牙,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m 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 SBI)与种植体周围的骨吸收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种植体稳定性较强,未出现脱落情况,影像学检查显示种植体附近牙槽骨没有低密度阴影。观察组49颗牙术前m PLI为(2. 51±0. 19)分,相比对照组的(1. 34±0. 15)分明显升高(P <0. 05);术后m PLI为(0. 82±0. 12)分,明显低于术前(P <0. 05),与对照组的(0. 83±0. 11)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前mSBI为(2. 05±0. 24)分,术后为(1. 71±0. 23)分;对照组术前mSBI为(2. 01±0. 21)分,术后mSBI为(1. 24±0. 22)分。两组患者术前m S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两组患者m SBI均明显降低(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m SBI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前种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76±0. 22) mm,术后为(1. 42±0. 25) mm,近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78±0. 29) mm,术后为(1. 23±0. 14) mm;对照组术前种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81±0. 26) mm,术后为(1. 25±0. 21) mm,近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76±0. 24) mm,术后为(1. 38±0. 19) mm。两组患者术前远中与近中边缘骨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两组患者远中与近中边缘骨吸收量均明显降低(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远中边缘骨吸收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近中边缘骨吸收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相比无牙周炎患者明显增多,对种植体附近边缘骨吸收存在明显的影响,在常规牙周治疗后能够提高种植体边缘骨稳定性。
-
单位秦皇岛市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