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倡导“静”的本然状态,认为“静”是事物的根本和原态。持静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功能,如身心互摄、洞察本我、激发认知、调适情绪等。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通过静写、静读、静坐、静默、静趣等途径,引导大学生探索人生追求与社会理想,在喜悦、和谐、自由中领悟现实世界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