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明确菊花野生近缘种耐寒性的遗传变异机制,本研究以二倍体近缘种异色菊(不耐寒)×菊花脑(耐寒)种间F1为材料,研究脚芽期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脚芽数量和脚芽高度3个耐寒性状的杂种优势、主基因效应和相关性,并利用隶属函数法鉴定出高耐寒株系。结果表明,种间F1群体的LT50、脚芽数量和脚芽高度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21.75%、51.80%和41.95%;3个耐寒性状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其中脚芽高度的中亲优势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表明,LT50、脚芽数量和脚芽高度分别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和1对加性主基因控制。相关性分析表明,LT50与脚芽数量、脚芽高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为LT50的间接选择提供了依据。基于耐寒性状隶属函数值的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高耐寒、耐寒、低耐寒和不耐寒4个等级,其中高耐寒株系将为今后菊花耐寒性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亲本材料。本研究明确了菊花二倍体近缘种异色菊×菊花脑种间杂交后代的遗传变异机制,为今后耐寒性QTL定位和菊花耐寒育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