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在全世界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疾病"(COVID-19)危机注定将成为整个人类社会一段永远难忘的集体记忆,一段关于灾难与痛苦、英勇与坚韧、团结与牺牲、反思与进步的记忆。储存、研究、阐释、呈现和共享历史(包括当代历史)记忆,是博物馆最具专业特征的社会使命。在专业敏感和社会责任的双重驱动下,我国一批博物馆启动了围绕COVID-19的记忆工程。像COVID-19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复杂的灾难主题,往往需要博物馆做更深入的理念思辨和更系统的行动战略。分析发现,COVID-19相关见证(物质和非物质的)的筛选入藏和信息储存,除一般文物分类学意义的标准外具有一定的"非传统"性,需要比以往更多关注特定时空维度下的那些社会元素;博物馆的相关研究和阐释将是"过程"而非一蹴而就,要通过信息属性分类和多学科互动,逐步还原出多维、联系而非线性、孤立的开放式的集体记忆;与艺术和文化题材相比,COVID-19这种难记忆的呈现和共享,应兼顾"望远镜"与"显微镜"即宏大叙事与凡人情怀的双重视角,应非常审慎地处理社会心理敏感和博物馆专业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