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早期预后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7年4月至9月所有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发病3 d以内的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随访发病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醒后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分析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预后情况及影响早期预后的因素。收集所有患者人口学及基线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卒中病因分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以及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各因素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醒后卒中70例(25.5%),其中47例预后良好,23例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的危险因素、病情严重程度、TOAST病因分型及90 d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醒后卒中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醒后卒中组(P<0.05)。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间入院NIHSS评分、入院NIHSS评分≥5分、入院GC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5分(OR=7.042,95%CI:1.770~28.013,P<0.05)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疾病严重程度、TOAST卒中病因学分型及早期预后,入院NIHSS评分≥5分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