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循证指南(2023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沈杰; 陈林; 董世武; 傅景曙; 官建中; 何洪波; 侯春丽; 侯志勇; 李刚; 李杭; 刘凤祥; 刘雷; 马锋; 聂涛; 覃承诃; 石健; 舒衡生; 孙东; 孙立; 王光林; 汪小华; 王志强; 吴宏日; 邢军超; 许建中; 徐永清; 杨大威; 于腾波; 张文明; 郑佳状; 周大鹏; 朱晨; 朱跃良; 谢肇; 吴新宝; 张长青; 唐佩福; 张英泽; 罗飞
来源:中华创伤杂志, 2023, 39(02): 107-120.
DOI:10.3760/cma.j.cn501098-20221010-00671

摘要

感染性骨缺损是指伴有感染或在骨感染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骨质缺损, 需要外科干预, 但治疗过程繁琐而复杂:既要控制骨感染又要修复骨缺损, 有时还涉及复杂的软组织重建, 任何环节未达到相应的目标都可能导致整体治疗失败。因此, 感染性骨缺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常规治疗方法主要为彻底清创、植骨或骨搬移、全身及局部抗生素应用。彻底外科清创是控制感染的重要基石, 而清创范围、骨缺损重建时机和方式长期存在争议。随着膜诱导技术的临床应用, 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在有效感染控制和快速缺损修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越来越多的临床骨科医师开始关注膜诱导技术, 但因忽略骨感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细节, 其疗效受到影响, 甚至导致并发症。为此,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组织国内骨科领域相关专家, 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循证指南(2023版)》, 从感染性骨缺损的精准诊断、术前评估、手术过程及术后管理和康复等方面提出推荐建议, 为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