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对伴矢状面失衡的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7年9月至2021年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因腰椎退行性疾病伴矢状面失衡行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患者40例;其中女27例,男13例;年龄43~81(65.9±5.2)岁。随访时间14~48(28.5±8.3)个月。比较患者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椎间隙高度(DH)、椎间孔高度(FH)、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侧凸Cobb角、C7铅垂线至骶骨中垂线距离(C7PL-CSVL)、脊柱矢状面垂直轴(SVA)、骨盆腰椎匹配值(PI-LL)。收集患者术前、术后与随访时的主要功能评分,包括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腰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和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都一期顺利完成OLIF联合腰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DH、FH、腰椎侧凸Cobb角、C7PL-CSVL、SVA、LL、PT、SS、PI-LL等指标均明显改善,DH和FH分别由术前(7.8±1.2)mm和(15.6±2.7)mm增加至末次随访的(11.6±2.6)mm和(18.1±2.2)mm;腰椎侧凸Cobb角和C7PL-CSVL分别由术前的(18.1±5.3)°和(27.3±18.3)mm下降至末次随访的(3.4±2.6)°和(10.3±9.1)mm。SVA自(97.3±55.1)mm降为(53.9±41.6)mm。LL由术前的(-8.6±13.2)°增加至末次随访的(-28.0±12.3)°。除PI,各项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ODI、JOA评分、腰部及下肢VAS评分有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是一种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策略,可以有效缓解退行性腰椎疾病伴矢状面失衡患者的症状,同时稳定脊柱、重建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 单位
    北京积水潭医院;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