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粗泥沙主要产自中游多沙粗沙区,由于该区自明清以来人类活动不断加剧,为了研究该区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应用历史地理学的文献考据方法并结合现代自然地理学野外勘察结果和调查数据,对黄河中游主要多沙粗沙区的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三川河、湫水河等重点流域自明清以来人口、耕地发展与土壤侵蚀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清乾隆年代以前,导致该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而非耕地被大量开垦等人类活动;(2)自清乾隆年间始,由于人口增加导致的坡耕地被大量开垦加剧了本区土壤侵蚀,这种情况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表现尤为突出;(3)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抬升的主要泥沙成份--粗泥沙,主要产自上述5河流域内的基岩而非耕地,由此推断,迄至21世纪初期,由自然因素导致土壤侵蚀而造成的粗泥沙输沙量仍占黄河下游粗泥沙总输沙量的2/3左右。以上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淤积的粗泥沙主要来自于流域内的自然土壤侵蚀,人为因素则是加速土壤侵蚀的催化剂。今后该区仍应持续关注生态建设,尽可能将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壤侵蚀降到最低。

  • 单位
    太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