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Chiari畸形Ⅰ型的颅颈交界区脑脊液流体力学分型、手术策略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收治的126例Chiari畸形Ⅰ型患者,术前均行颅颈交界区MRI扫描,根据脑脊液流动异常的位置将其分为Ⅰ型(36例)、Ⅱ型(48例)及Ⅲ型(42例)。术中超声再次探查脑脊液情况决定手术策略,Ⅰ型患者中,34例采用硬膜下减压术,余2例采用蛛网膜下减压术;Ⅱ型患者中,36例采用蛛网膜下减压术,余12例采用硬膜下减压术;Ⅲ型患者中,40例采用蛛网膜下减压术,余2例采用硬膜下减压术。术后2周,对患者行影像学复查和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颈椎评分。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采用mJOA颈椎评分表评估脊髓空洞相关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芝加哥Chiari成果量表(CCOS)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26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无一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8例(6.3%)发热,5例(4.0%)发生脑脊液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术后2周,影像学复查显示2例患者(Ⅲ型,行蛛网膜下减压术)的脊髓空洞未见明显改善,进一步行脊髓空洞-胸腔分流术后症状改善;126例患者的mJOA颈椎评分较术前提高[分别为(12.7±2.0)分、(10.7±1.6)分,P<0.01]。12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4.8±8.9)个月(12~96个月)。至末次随访,126例患者的mJOA颈椎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12.8±1.9)分、(10.7±1.6)分,P<0.01],但与术后2周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CCOS评分与术后2周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4.7±1.5)分、(14.4±1.5)分,P=0.576]。结论 根据颅颈交界区脑脊液动力学异常将Chiari畸形Ⅰ型分为3型,Ⅰ型主要采用硬膜下减压,Ⅲ型主要采用蛛网膜下减压,Ⅱ型根据减压骨窗的术中超声探查结果判断如何选择减压方式,术后疗效均较好。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