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固定术后超早期(术后2周)拆除石膏外固定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00例Gartland Ⅱ和Ⅲ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88例符合纳入标准, 男52例、女33例, 均于伤后早期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遵循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5)。观察组于术后2周拆除石膏外固定, 术后4周拔出克氏针;对照组于术后4周拆除石膏外固定, 术后6~8周拔出克氏针。两组均于术后即刻及术后12周行X线检查。评估内容包括:术后即刻及术后12周患侧肘关节Baumann角、提携角、肱头角、术后6周及12周患侧肘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比较), 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Flynn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两组Baumann角、提携角、肱头角、肘关节活动度、Flynn评分标准, 评定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情况。两组患儿均至少随访至术后12周。结果两组均于术后4~8周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术后6周时患侧肘关节平均活动受限度:观察组为(3.09±1.38)°, 对照组为(15.91±3.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周末次随访时, 患侧肘关节平均活动受限度均<5°, 其中观察组为(0.95±0.95)°, 对照组为(1.02±0.8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与术后12周患侧肘关节Baumann角、提携角及肱头角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无一例因超早期拆除石膏而导致复位角度丢失。末次随访时按照Flynn评分标准, 两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一例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组无一例发生针道感染, 对照组发生4例, 经拔除克氏针后口服抗生素治愈。结论儿童Gartland Ⅱ、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接受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后, 采取超早期(术后2周)拆除石膏不会导致复位角度丢失而增加再次手术风险, 术后6周患侧肘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肘关节康复时间明显缩短, 针道感染发生率低。但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较少, 其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还需更高等级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
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