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早期上海电影历史进程中,张石川是诸多重要时期的"在场"和"中心"。他从零开始学习操作电影这一自国外传入的现代技术机器,钻研能够迎合本土市民观众消费兴趣和社会风尚的技巧,为早期电影的美学形态积攒了具示范性的"可操纵惯例"。本文基于中国电影的商业性和现代性角度,认为历经不同发展期的张石川电影反复呈现出三种美学惯例:具有吸引力的"噱头"、调动情绪体验的情节剧模式、结合特定故事类型的女明星,这些惯例的可操纵性和可重复性,使张石川能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并且保证持续性的"快干",这些惯例成为张石川在早期电影创作界的文化资本,奠定了他成为拓荒者乃至老资格的声望,也为海派电影的美学传统积累了重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