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潜在类别分析

作者:罗慧娟; 高若伊; 赵海; 孙冰洁; 王路; 郭欣*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2023, 44(10): 1483-1487.
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10

摘要

目的 探究北京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为确定重点干预对象及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2年10—12月对北京市16个区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17 730名在校学生开展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对不良饮食、缺乏锻炼、非故意伤害、故意伤害、物质滥用和网络成瘾行为共6类健康危险行为进行潜在类别分析。结果 北京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潜在类别分为3类:高危险行为组,有961名,占5.42%;低缺乏锻炼/高故意伤害组,有1 099名,占6.20%;低危险行为组,有15 670名,占88.38%。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低危险行为组,男生(OR=1.45)、职高(OR=2.00)、其他家庭(OR=1.90)、可能有抑郁情感(OR=2.27)、有抑郁情感(OR=6.18)、近1年因病休学(OR=1.79)的中学生更易进入高危险行为组;男生(OR=2.30)、大家庭(OR=1.18)、重组家庭(OR=1.70)、其他家庭(OR=1.94)、可能有抑郁情感(OR=3.10)、有抑郁情感(OR=4.91)、近2周因病请假(OR=1.54)、近1年因病休学(OR=1.71)的中学生更易进入低缺乏锻炼/高故意伤害组(P值均<0.05)。结论 北京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存在明显潜在类别,聚集出现且比例不同。相关部门应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