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旨在对比两种不同脱霉剂的解毒效果。试验采用霉变玉米,以黄曲霉毒素(AFB1)构建了中度污染模型,选用320只1日龄樱桃谷商品代肉鸭,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4个重复):A组饲喂基础日粮,B组饲喂基础日粮+2 kg/t脱霉剂Ⅰ,C组饲喂霉菌毒素中度污染日粮,D组饲喂霉菌毒素中度污染日粮+2 kg/t脱霉剂Ⅰ,E组饲喂霉菌毒素中度污染日粮+2 kg/t脱霉剂Ⅱ。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1)C组114日龄采食量较B组降低了12.3%(P<0.05),与A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D、E两组的采食量与C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组的采食量与A组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B组21、28、35日龄肉鸭的平均体重较对照组A显著提高了7.2%、13.2%、9.0%(P<0.05),C组7、14日龄肉鸭的体重较对照组A降低了9.4%、8.7%(P<0.05),D组35日龄肉鸭体重较C组提高了5.7%(P<0.05),E组各阶段肉鸭的体重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3)B组1435日龄肉鸭血清球蛋白含量明显高于A组(27.30 g/L比24.16 g/L),而C、D、E组处于同一水平;(4)21、35日龄肉鸭血清肝酶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的比较中发现,B、D两组ALT活性与A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C、E两组的肝酶活性均显著高于A组(P<0.05)。由此得出,在非霉变日粮中,添加脱霉剂Ⅰ改善了肉鸭的增重和血液免疫;而在霉菌毒素中毒状态下,肉鸭的采食量降低,增重减少,并且肝脏受到损伤,添加脱霉剂Ⅰ改善了中毒状态下肉鸭增重和肝脏损伤,而脱霉剂Ⅱ效果不明显。
-
单位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