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应用四维斑点追踪显像(4D-STI)及超声心动图分层应变技术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器植入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患者100例,并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将其分为右心室心尖组(RVAP组)35例、右心室间隔组(RVSP组)35例、希氏束组(HBP组)30例。术前及术后6个月应用超声分层应变技术分析左心室3层心肌(心内膜下、中层和心外膜下心肌)纵向应变的变化,应用峰值应变离散(PSD)评估左心室同步性变化;采用4D-STI获得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环周应变(GCS)、径向应变(GRS)、面积应变(GAS)。并对术前及术后3组间及组内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RVAP组PSD较术前明显延长(t=-4.502,P=0.004);RVSP及HBP组PSD均较术前缩短,HBP组较术前缩短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3,P=0.04);3组间术后6个月P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61,P<0.001)。术后6个月,RVAP组GLS-ep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1,P=0.046);RVSP及HBP组GLS-epi与术前相比降低不显著;3组间术后6个月GLS-e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86,P=0.034)。术后6个月RVAP组GLS、GCS、GRS、GAS均较术前降低,其中GCS、GRS、G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9、0.014、0.037)。术后6个月,HBP组GLS、GAS、GRS明显优于RV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0.001); HBP组GLS、 GAS优于R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0.043)。结论 4D-STI联合超声分层应变技术可用于早期评价不同部位起搏术后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HBP较RVAP及RVSP在改善左心室机械同步性方面更具优势;RVAP术后早期即出现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HBP及RVSP对左心室收缩功能无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