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定量评估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AFMR)与心室功能性二尖瓣反流(VFMR)患者二尖瓣装置形态及动力学并进行比较, 拟为此两类患者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5-1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AFMR患者20例(AFMR组)和VFMR患者20例(VFMR组), 另选取同期因卵圆孔未闭或者非心脏手术术中监测等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等容舒张期、舒张早期、舒张中期、舒张晚期、等容收缩期、收缩早期、收缩中期及收缩晚期定量测量二尖瓣环前后径(AP径)、前外后内径(ALPM径)、前后径/前外后内径(AP/ALPM)、连和径(CW)、瓣环面积(AA)、瓣环周长(AC)、瓣环高度(AH)、对合深度(CD)、帐篷容积(TV)、空间角(NPA)、后叶角等, 并计算以上参数的总变化率及收缩期变化率。比较三组间二尖瓣装置静态结构和动态变化差异, 分析二尖瓣环各参数变化率与左心室长轴应变(GLS)的相关性。结果①三组GLS表现为对照组>AFMR组>VFMR组, 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静态结构:AFMR组与VFMR组瓣环AP径、ALPM径、CW、AA、AC、二尖瓣前后瓣叶面积及其总面积(TLA)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 但AFMR组与VFM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其他两组相比, VFMR组TV、CD、后叶角显著增大, 表现出瓣叶栓系(均P<0.05)。三组中对照组AH/CW最大, 鞍形最深;AFMR组TLA/AA最小, 瓣叶重塑最少;三组接合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动态变化: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对照组AP径、ALPM径、AA和AC呈规律性变化, 从等容舒张期至舒张晚期逐渐减小, 从等容收缩期开始至收缩晚期又逐渐增大;而AFMR组及VFMR组上述参数变化显得更加紊乱和无序, 此外与对照组相比, AFMR组AP径总变化率及收缩期变化率显著减小, 但ALPM径总变化率显著增大(均P<0.05)。④AA总变化率、ALPM径总变化率、AP径总变化率与GLS呈中等相关(r=0.353, P=0.006;r=-0.304, P=0.018;r=0.300, P=0.020), 后叶角收缩期变化率与GLS呈弱相关(r=0.267, P=0.039)。结论 AFMR与VFMR患者二尖瓣装置形态学及瓣环动力学存在明显差异, 针对两种不同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可采用不同临床治疗策略。

  • 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