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家"(包括家庭、家族、村落及由此所彰显的精神与文化),对于先秦儒家而言,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基本场所,同时还是儒家修养心性、砥砺德性的重要起点。基于由家庭、家族、村落所构成的基本生存共同体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稳定性与安全感,儒家在进入公领域的时候,往往以情感性、体验性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来认知、把握和应对较之基本生存共同体更为复杂的社会事务、人群构成与社会结构,呈现出了对"家"精神与文化的执守之特点。但是,由于公、私领域之间的较大差异性,先秦儒家在处理和应对带有一定伦理性的公共事务时,往往在突破和依归"家"精神与文化之间徘徊,从而集中彰显了血缘亲情维护与社会公义伸张之间存在的张力与复杂性,以及儒家视野当中政治与伦理之间的纠缠,致使两者之间在价值、功能及边界等方面呈现出了含混、杂糅的历史特点。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