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代以来,儒家传统一直受到私而无公的质疑,并往往归因于其对家的珍重。延伸至21世纪的“亲亲相隐”之争,使儒家伦理体系的内涵和价值得到了一定的澄清和辩护,但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公共性维度论证仍嫌薄弱。为此,可依据儒家传统政治哲学的思想资源提供三点论证。首先,早期儒家理解人的存在方式有人为父母生与“人为天生”两种维度,这表明孝与仁两类道德有不同的存在纽带。其次,这就决定了孝与仁在适用空间和能力要求上各具特质,又在道德修养的意义上形成“孝弟为仁之本”的联系。最后,根据这些特质,儒家构想了一种君子行仁义忠信、民庶尽孝慈弟友的秩序理想,反映出一种明确且恰切的公私分际。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