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光绪初年大旱灾期间,陕西渭南大荔县碗碗腔民间艺人随灾荒流民迁徙至晋南侯马曲沃。之后,碗碗腔影戏在当地逐渐扎根发展。发展过程中,影戏碗碗腔吸取周边相关艺术门类的优长,并且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不断调整表现形式。1959年至1960年,太原、孝义和曲沃的碗碗腔先后由皮影改为真人扮演。民间艺术通过“表现形态的适应性调整和转变”实现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戏改”便是通过创新实现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成功案例。通过整理史料,调研走访参与此次改革的民间艺人,旨在分析艺术表现形式转变对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借此探讨民间艺术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适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