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粹”(国粋,kokusui)一词来自日语,是明治时期日本知识人对英文“Nationality”(中文一般译为“民族”“民族主义”等)一词的翻译。日本的“国粹”概念认可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各自保持各国的国粹发达,为世界文明做贡献。这一以保存国粹来实现民族复兴的观念对于深陷于国家民族危机之中的晚清中国知识人充满了吸引力,受到中国民族主义者的欢迎。20世纪初,“国粹”一词亦风靡于中国,成了章太炎、刘师培等革命派学人笔下的热词,意指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精华。新文化运动前后,“国粹”一词频频出现于新文化人笔下,却常含嘲讽之意。在“国粹”的理论旅行中,中国的“国粹”概念虽直接受到日本影响,却并非照搬。日本的国粹与欧化最后形成了合流,演变为日本主义;中国则在批判中接受与阐释“国粹”,保留了自我的主体性。
-
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