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营养价值,近年因过度捕捞、生境破坏等导致其资源衰退。为了定量评估多元生态因子对曼氏无针乌贼分布的影响,以曼氏无针乌贼的重要产卵地和栖息地—舟山海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17—2021年浙江近海的底拖网调查数据、2021—2022年自主航次的调查数据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机构(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数据,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 MaxEnt)模型分析曼氏无针乌贼的生境适宜性,探索其修复潜力和适生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海表温度最大值、海表盐度最小值和pH是影响曼氏无针乌贼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曼氏无针乌贼偏向于在海洋表面温度较高、盐度较大的海域活动,且能接受弱碱性环境。当舟山海域内海表温度最大值介于25.5~28.5℃、海表盐度最小值介于20‰~30‰、pH介于7.8~8.3时,曼氏无针乌贼存在的概率较大。曼氏无针乌贼在舟山海域的适生区面积分布较广(30 213.40 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75.11%。其中高适生区总体分布在中街山列岛、嵊泗列岛和马鞍列岛,面积为4 600.78 km2。次高适生区、中适生区和低适生区的面积分别为8 205.52、9 723.31和7 683.78 km2。从修复潜力上看,曼氏无针乌贼在舟山海域有较大的恢复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