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骨肿瘤精准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3月辽宁省肿瘤医院14例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7例、女7例, 年龄13~57岁、平均32岁。肿瘤部位股骨远端4例、胫骨近端3例、肩胛骨3例、骨盆2例、肱骨近端1例、锁骨近端1例。恶性肿瘤11例, 其中骨肉瘤6例、软骨肉瘤2例、横纹肌肉瘤1例、转移癌2例;良性肿瘤3例, 其中骨巨细胞瘤1例、骨母细胞瘤1例、嗜酸细胞肉芽肿1例。所有患者术前采用640层螺旋CT扫描仪行肿瘤部位增强三维重建, 收集患者CT原始DICOM数据, 将其导入到三维医学影像工作站进行分割、重建、材质设定, 通过"星图"混合现实影像系统获得全息影像数据。术前应用全息影像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 术中采用全身麻醉, 按照术前规划完成手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肿瘤安全外科边界, 假体置换患者对比术前、术后双下肢肢体长度差, 末次随访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93评分标准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组中14例患者在混合现实技术引导下准确定位, 完整切除肿瘤组织。手术时间60~180 min, 平均133 min。术中出血量50~1 100 mL, 平均364 mL。术后均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6例行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置换患者术前测量双下肢长度差1.3~6.5(3.70±1.87)mm, 术后测量双下肢肢体差为1.7~4.9(2.95±1.24)mm, 术前、术后双下肢肢体长度差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2,P>0.05)。术后第3天复查MR检查或CT扫描评价外科手术边界, 肿瘤完整切除, 内固定物位置良好。14例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15~20个月, 平均16个月。至末次随访MSTS评分为17~28分, 平均23.9分;患肢功能优7例, 良2例, 可5例。随访期间14例患者无一例死亡, 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通过混合现实技术提供的立体直观、全方位病变部位的解剖细节, 可以辅助骨肿瘤患者术前手术规划, 提高术中肿瘤切除精确性、安全性及组织重建的有效性, 实现了骨肿瘤手术规划的可视化、个体化,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单位辽宁省肿瘤医院; 贵州省骨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