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学龄期儿童低、中、高度近视患者的波前像差,特别是高阶像差的分布及变化,以进一步了解波前像差与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学龄期儿童近视患者180例360眼,年龄8~16岁,平均年龄为(11.8±2.5)岁。使用睫状肌麻痹剂进行散瞳验光,主客观验光测量屈光状态,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并进行裸眼及矫正视力测定、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眼底镜检查及眼压(IOP)测量。用OPD-SCAN波前像差仪测量角膜地形图及波前像差。结果低度近视组100眼,等效球镜度为-3.00D~-0.75D,平均(-2.52±0.61)D;中度近视组为160眼,等效球镜度为-5.75 D~-3.25 D,平均(-4.76±0.76)D;高度近视组100眼,等效球镜度为为-8.00 D~-6.00 D,平均(-6.93±0.96)D。低、中、高度近视组角膜曲率(CC)分别为(42.5±1.3)D、(42.8±1.2)D、(42.7±1.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OP分别为(15.8±3.1)mmHg、(16.3±2.8)mmHg、(16.6±2.4)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度近视组眼球总像差均方根(RMS)值分别为(4.92±1.80)μm、(7.86±2.12)μm、(10.50±3.1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阶像差RMS值分别为(0.55±0.19)μm、(0.53±0.21)μm、(0.50±0.22)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像差值(球差、彗差、三叶草样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阶像差与球差、彗差、三叶草样散光均有显著相关性(r=0.853、0.758、0.846,P<0.01)。结论学龄期儿童近视眼随着屈光度增加,像差值也随之增加,但是屈光度与高阶像差之间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 单位
    山西省眼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