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59年前后,中国电影表演从“行为表演”“内心表演”发展到人性人情表演阶段。美好人性人情的表演,塑造了一种具有人格纯粹性和感召性的理想人物;英雄的表演,是一种在英雄的成长过程中体现人性人情的表演;人性人情困厄表演,融入了意识形态表现功能,包含着疏导和引导的规范教育意义;历史反面人物的表演,体现了人性人情的复杂性。这一阶段的电影表演,对于社会主义表演美学把握得更为纯熟,理论的思考深化,表演的眼光提高,美学的标准也得到升华。

  • 单位
    上海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