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癌灶间相关性分析

作者:魏晓玲; 洪英极; 王林硕; 林东峰; 林昆*
来源: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8, 31(04): 234-238.
DOI:10.13401/j.cnki.jsumc.2018.04.012

摘要

目的:探讨异时性与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首侧癌灶发病风险特征的异同,为对侧肿瘤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6个月为界分析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和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结果:双侧乳腺癌的发生率占同期乳腺癌的2.92%,其中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的发生率是同时性的1.64倍。异时性双侧乳腺癌首发癌发病年龄比同时性小3岁,在低龄组(<40岁)的比重比同时性双乳癌大。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在肥胖组(体质指数>28.0 kg/m2)的比重比同时性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首侧癌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较高,异时性双乳癌首侧癌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3+阳性率较高。结论:单侧乳腺癌女性具备年龄较轻(<40岁),体质指数>28.0 kg/m2,肿瘤免疫组化ER、PR阴性,HER2 3+的高危因素时,应警惕对侧异时性乳腺癌的发生,单侧乳腺癌女性具备肿瘤免疫组化ER、PR阳性的高危因素时,应警惕同时性乳腺癌的发生。乳腺癌患病后应重视体重的控制,定期体检,随访时间应为10年,才能早期发现甚至降低致癌因素。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