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内陆考察期间在东南极中山站–Dome A断面沿线采集了4个雪坑,利用火山标志层确定了Dome A地区雪坑年层序列(1962—2018年)。雪坑离子浓度时空的分析表明,沿海地区Cl–和Na+浓度受海洋来源影响相对较高,Cl–/Na+比值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增加,表明Cl–除海盐源外存在其他来源或受到挥发性HCl沉积的影响。内陆地区雪坑SO42–平均浓度较高,可能与该地区雪低积累率和中低纬度SO42–远距离输入有关。海拔2000m以上雪坑中非海盐硫酸根(nssSO42–)占总SO42–的比重大于90%,表明nssSO42–的远距离输入是南极高海拔地区SO42–离子的主要来源。积累率、下降风和沉积后作用等造成NO3-浓度变化复杂,显示出较大的空间异质性。离海岸距离800 km处雪坑的NO3-浓度较高,推测是受该地区地貌、太阳辐射冰壳和沉积后作用等因素所致。沿海地区和800km处雪坑海盐离子、NO3-和nssSO42–浓度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季节性特征,而离海岸距离520 km和内陆地区雪坑无明显季节变化趋势,认为是物质源区、下降风、沉积后过程和积累率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海冰形成的高盐度"霜花"和风吹雪,可能是沿海地区雪坑海盐离子浓度随时间增加的原因。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