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中各类髓样抑制细胞(MDSC)表达水平,及BCR-ABL融合基因、WT1的表达量分布的区别及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分析比较治疗后CML不同亚型MDSC的分布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初诊58例CML患者中各类MDSC细胞的比例。运用RQ-PCR检测WT1及BCR-ABL的相对表达量。以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分析CML患者中不同BCR-ABL表达量、不同WT1表达量、不同CD34+细胞数、不同病程情况中MDSC分布的区别,以及CML慢性期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各类MDSC的表达。同时检测不同阶段CML患者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比较淋巴细胞亚群及MDSC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初诊时为CML慢性期的患者G-MDSC及e-MDSC均较正常对照组比例明显增加(P<0.05)。初诊时即为加速期及急变期的CML患者中G-MDSC、e-MDSC的比例均较CML慢性期患者明显增加(P<0.05)。但在CML加速期M-MDSC的比例与CML慢性期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CML患者中G-MDSC比例与BCR-ABL、WT1基因的数值及CD34+细胞占比正相关(r=0.5587,0.5307, 0.5981), M-MDSC比例与BCR-ABL、WT1基因的数值及CD34+细胞占比正相关(r=0.1321,0.1446, 0.1578),e-MDSC比例与BCR-ABL、WT1基因的数值及CD34+细胞占比正相关(r=0.6043,0.6207,0.6259)。G-MDSC在各治疗阶段的最佳反应组均明显低于警告/失败组;e-MDSC仅治疗3个月时,比例在最佳反应组及警告/失败组中存在差异性。M-MDSC在各阶段最佳反应组及警告/失败组中差异性均不具统计学意义。并且仅G-MDSC细胞比值与其BCR-ABL比值是正相关关系(r=0.7981)。CML急变期的T淋巴细胞较加速期及慢性期比例明显减少,NK细胞比例升高。仅G-MDSC比例与T淋巴细胞比例呈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r=-0.8152)。结论:各类MDSC与BCR-ABL、WT1基因、CD34+细胞比例均呈现正相关,与CML患者的肿瘤负荷程度呈现正相关。但M-MDSC的相关性弱于G-MDSC及e-MDSC。治疗后CML患者随着病情的缓解,G-MDSC相应减少,但M-MDSC无明显变化,e-MDSC仅在早期3个月治疗阶段中存在差异。G-MDSC的比例变化或可预测CML治疗效果。MDSC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以起到免疫抑制的作用,且G-MDSC的抑制作用较M-MDSC及e-MDSC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