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志敏; 陈柯萍; 陈若菡; 华伟; 王方正; 张澍
来源: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 15(3): 205-208.
DOI: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1.03.010

摘要

目的 利用超声多普勒优化房室间期后,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对左、右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的差别.方法 (1)共入选45例三度房室阻滞患者,其中男16例,女29例.RVA组31例,RVOT组14例,出院前进行程控.(2)将感知的房室间期(SAV)由70~170 ms递增,每次递增20 ms,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肌做功指数(MPI),将MPI最小时的SAV确定为最适SAV.比较不同起搏部位所测最适SAV的差异.(3)应用组织多普勒同步图(TSI)技术分别测量左、右心室侧壁基底部心肌收缩达峰时间,二者之差用ATS表示,代表室间不同步程度.比较不同起搏部位ATS的差异.结果 (1)RVA与RVOT起搏的最适SAV分别为(80.0±9.8)ms对(92±1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RVA与RVOT组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收缩达峰时间差分别为(89.5±25.7)ms对(27.9±10.5)ms(P<0.001),左、右心室侧壁基底部收缩达峰时间之差分别为(88.3±23.4)ms对(29.5±16.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与RVA起搏比较,RVOT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影响较小,分析其效果与RVOT起搏部位有关.

  • 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