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流行社会学"吗?非虚构写作的社会学意义是什么?如何看见"现场"?如何"在现场"?社会学的现场是否需要更多的同感共情?在凸显写作者姿态的同时,非虚构写作又如何处理好真实性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梳理"谁在进行非虚构写作"的问题。目前,非虚构写作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新闻记者。例如袁凌的《青苔不会消失》就是典型的非虚构作品,袁凌本身也是一位新闻记者,结合他中文系的背景和写作功底而进入非虚构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