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1893)是19世纪俄罗斯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俄罗斯音乐史上,柴可夫斯基是与“强力集团”处在同一时期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充斥着强烈的俄罗斯民族色彩,斯特拉文斯基称其为“彻头彻尾的俄罗斯人”。但和以“强力集团”为代表的俄罗斯民族乐派所提倡的“反对对西欧音乐的盲目崇拜”等观点相比,他的作品无疑是西欧化、国际化的,因此学术界对于其风格流派归属也一直未有定论。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将柴可夫斯基与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格林卡、“强力集团”放在一起,却又明确指出他们之间“在艺术主张和创作风格上有区别”[1],可见关于其风格流派归属的问题是不能够一概而论的。本文将从柴可夫斯基两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着手,探讨其风格流派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