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开始成为中西方城市更新中的通行策略与重要工具。它被期待赋予旧城更为丰富多元的意义与象征,并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质的空间形态与文化地景,从而重塑旧城生活空间及文化意象,提振经济活力。以J市N街区为例,通过其具体实践去深入剖析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运作方式与逻辑脉络,并由此反思这种特定文化面向的城市空间生产所蕴含的空间政治意义。在N街区的更新过程中,首先经由地方中产阶级诊释而形成了一套文化话语,随后地方政府、开发商、当地居民基于“工具理性”采纳文化话语,赋予文化策略正当h}。文化介入到传统民居、街巷格局的现实存在之中,并实现了对N街区空间的创造性生产。N街区由此被赋予了“文化”“历史”“地方”的意义感,成为一种基于地方再现的“空间幻境”,其中隐喻着与日常生活、平民大众相疏离的排斥性政治。经由城市更新,N街区从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注重使用价值的平民生活空间转变为中产阶级审美操控下的、追求象征价值的城市增长空间。当保留传统建筑外观、注入现代消费业态已成为城市更新的一种通用文化策略时,实际带来的可能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抹除。
-
单位哥伦比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