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未来:历史哲学的时间尺度

作者:张文涛
来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9(01): 145-152.
DOI:10.14100/j.cnki.65-1039/g4.2018.01.015

摘要

历史哲学是对于人类自身命运的沉思。人们对于未来命运不确定性的探索与尝试,由来已久。不同的古代文明中,巫术、神话与宗教各自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16-17世纪欧洲科学革命的影响下,哲学家们开始了大规模探索人类发展规律的思考,维柯、孔多塞、康德、黑格尔等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然而在追求永恒真理的过程中,这些思想体系始终存在无法克服的逻辑矛盾。对于科学理性有限性的认识,使得如别尔嘉耶夫、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等思想者提出,只有在信仰中,才能克服有限与永恒、现实缺陷与完美性追求的矛盾。20世纪的科学进展表明,"世界终结"确实存在,完美性的设想没有依据。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以接受认识有限性与存在局限性为前提的。"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这句经典论断表明,对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关注,是唯物史观的核心与生命力所在。未来是人们积极行动创造的结果,而非哲学与宗教思辨的产物。

  • 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