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成分的特征,为颈动脉斑块的个性化干预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收集2013-09-2014-09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112例,9例患者因图像质量差剔除,余103例入组分析。将入组患者按照年龄每10 a间隔分为5组,A1组:40~49岁,5例;A2组:50~59岁,31例;A3组:60~69岁,39例;A4组:70~79岁,26例;A5组:80~89岁,2例。所有患者均采集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MR)图像,分析纤维帽(fibrous cap,FC)、脂质坏死核心(lipid-rich necrotic core,LRNC)、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及钙化(calcification,CA)。结果 103例患者颈动脉高分辨MR图像质量均符合分析条件,能够清楚显示斑块。组间比较发现,纤维帽、脂质坏死核心的发生随年龄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0.28)。而斑块内出血、钙化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长呈增高趋势(P=0.047、0.013),其中斑块内出血以A2、A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斑块内钙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A1与A3组(P=0.043)、A1与A5组(P=0.049)、A2与A3组(P=0.04)、A2与A4组(P=0.049)。结论颈动脉斑块内出血、钙化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增高的趋势,提示对斑块内出血、钙化早期干预能够延缓斑块的进展,降低其易损性,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纤维帽和大脂质核心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长无显著性差异,可能与本研究中纤维帽发生率高、脂质核心的测量误差有关,需要大样本进一步证实。
-
单位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