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土耳其在晚清中国的形象,并非只是学术界通常所认为的泥古守旧、不知变革之"病夫"。在大国心态和民族主义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知识界并未机械移植西方人的"病夫"话语,而是通过区分中土国际处境和文教制度,建构出更为弱势的他者,以表达民族自尊和自信。因地缘、民族与宗教等原因,土耳其先于中国碰触、接受乃至反思过西方文明,其作为变革者的正面形象得到国人的瞩目,并为中国的近代改革提供了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参照。土耳其人坚韧的战斗精神和较强的军事实力,也为知识界赞赏并纳入国民性批判和改造话语。而现实中来自土耳其的军事干预和威胁,则令国人产生了深深的担忧和戒备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