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类先天无痛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CIP)可能源于电压门控钠通道(VGSC) NaV 1.7基因SCN9A的功能丧失型突变。这也提示NaV 1.7有可能作为镇痛药物研发的关键靶标。本文作者利用多模式技术方法,系统研究了NaV 1.7的突变如何导致人类对疼痛变得不敏感。皮肤活检和显微神经造影术结果显示,CIP病人的C-纤维型伤害性感受器神经元明显缺失,这也反映在对其进行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结果:辣椒素对脑皮质的激活作用明显降低。内源性表达NaV 1.7的表位标记实验结果显示,NaV 1.7定位于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产生的伤害性感受器神经元的胞体细胞膜、轴突、轴突末端和郎飞结处。来源于CIP病人的iPSC伤害性感受器神经元不能对去极化刺激产生合适的反应,证明NaV 1.7是神经元兴奋性的关键调节因子。本文作者进一步应用iPSC伤害感受器神经元作为筛选平台,发现一些正进行临床试验的NaV 1.7阻断剂实际上缺乏对NaV 1.7的选择特异性。综上,CIP病人的无痛症状是由于功能性伤害感受器的严重缺失而产生,其比在啮齿动物模型上的实验结果更为明显。当然也不能排除急性药理学阻断NaV 1.7导致伤害性感受器缺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