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双柱理论分型指导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正常髋关节影像学资料将股骨转子部分为两柱,以髓腔中线为界,中线以外的大转子部作为外侧柱,中线以内的小转子部作为内侧柱;股骨转子间骨折后根据分量原理:由股骨头颈传导下来的负重应力在股骨转子间分为水平和垂直应力,内侧柱主要分担垂直应力,外侧柱主要分担水平应力。将骨折复位后,连续性恢复,且能有效传导应力的柱定义为稳定柱,反之为不稳定柱;整个转子部,如内外侧两个柱均为稳定柱,就是稳定的转子部(A型);如其中一个柱为稳定柱,另一个柱不稳定,就是部分稳定的转子部(B型),B1型为外侧柱不稳定,B2型为内侧柱不稳定。如内外侧两个柱均为不稳定柱,就是不稳定的转子部(C型)。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60岁及以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住院患者128例,根据双柱理论分为A型50例,B1型18例,B2型52例,C型8例。然后根据分型结果选择固定方式:A、B1、B2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螺钉(PFNA)固定,C型采用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系统(Inter-TAN)固定治疗。术后1、2、3、6、12、24个月时进行门诊复诊,通过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及有无内固定失败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方法。结果 12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6. 0±0. 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26周,平均(14. 5±2. 0)周,无骨折不愈合病例。无内固定钉松脱,髋内翻,股骨头切割,断钉病例。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78~96分,平均(88±4)分,其中优76例、良44例、可8例,优良率93. 8%。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双柱理论简单易记,有助于选择理想的内固定和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单位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