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早期儒家的德福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从《尚书》中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到《论语》中的"仁者不忧"、《孟子》中的"尽心""知性""知天",早期儒家不断从对天与人外在物质关系的观察转向对天与人内在精神关系的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德性修养获得相应的精神回馈。虽然这一内在的精神转向为德福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内在的哲学依据,但这一理论解释路向不能保证德性修养必然能够带来外在的物质幸福。荀子则认为人不仅可以在德性塑造中获得精神性的回馈,更会在现实中得到相应的福报。荀子的这一德福观使得历来以"知行合一"为己任的儒家哲学能够对现实的社会和民众产生巨大的道德规劝力量,从而使得儒家哲学具有更强的适应现实的生命力。

  • 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